佛陀的核心教義

佛陀這個詞來源於梵文詞根budh,意思是“覺醒”。他是一個彷彿從漫長的沉睡中徹底醒來,發現自己的痛苦已經結束的人。另一方面,歷史上的佛陀是一個和其他人一樣的人,但他重新發現了一條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行走的路線。正如我們所見,他是一個出生、生活和死亡的人。一個非常非凡的人,他發現了通往真正智慧、慈悲和無苦生活的道路。

通過自己的努力,他能夠找到出路,解脫,跟隨他的人一直保持著這條路。佛陀沒有教導說宇宙是由神創造的。他提到了一個貫穿一切的普遍法則或佛法。遵行此法,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苦難只能通過面對和經歷它來克服。“我教導痛苦和擺脫痛苦的方法,”佛陀說。您可以閱讀有關業力的佛語以了解更多信息。

這一關鍵哲學解釋了一切的相互聯繫,包括因果報應的規則以及我們為自己和他人創造痛苦世界的機制,以及相反的情況;一種減輕所有人的痛苦並導致解脫的生活方式。(1) 受苦 (2) 變化 (3) 沒有“我” 第一個變化,強調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或固定的。關於第二相,我們之前已經看到佛陀的苦難經歷如何激發他開始他的精神探索,儘管事實上苦難是對原始詞 dukkha 的拙劣翻譯。

Dukkha 指的是生活本質上令人不滿意和有缺陷的品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佛教徒認為生命都是痛苦的。佛教徒相信幸福存在於生活中,但它轉瞬即逝,即使是最幸運的生活也並非沒有痛苦。佛教徒不相信人類擁有任何永恆或永久的東西,例如靈魂或自我,可以錨定穩定的“我”感。車軸、車輪、軸、側面和其他重要部件可以分解。(1) 苦聖諦 (2) 苦集聖諦 (3) 苦滅聖諦 (4) 苦滅聖諦:八正道苦是佛教的起點。

但是,在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就是我們對“我”的根深蒂固的感覺。因此,我們一直在努力獲得愉快的體驗,同時避免痛苦的體驗,以尋求安逸和安全,並影響人們和事件成為“我”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因此,可以通過超越我們對“我”的強烈感覺來減少痛苦,使我們能夠與宇宙的其他部分更加同步。

八正道是達到此目的的方法。八正道是通往開悟的道路(6)適當的努力(7)適當的正念(8)專注於手頭的任務。輪是佛法的象徵,它有八根輻條來反映八正道。正見一開始就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看不到四聖諦的真相,我們就無法開始。這裡的“正確”指的是事實:事物的本來面目,可能與我希望它們的樣子不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需要道德約束,例如不說謊、不偷盜或做暴力行為,以及不以損害他人的方式謀生。

Moal 克制不僅總體上促進了社會和諧,而且還幫助我們管理和最小化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越是允許“我”為所欲為,它就會變得越大越混亂,就像一個貪婪的蹣跚學步的孩子。其次,正精進很重要,因為“我”在怠惰和無效的努力中茁壯成長;一些最令人髮指的罪犯是最有活力的人,所以努力必須與我的減少成正比,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不願意努力,我們就無法期望在精神或生活方面取得任何成就。從苦中解脫的第一階段是道的最後兩個階段,即正念或正覺,以及正定或正定。

意識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並與之合一對於適當的生活至關重要;這種練習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但西方的正式練習被稱為冥想。一個人盤腿坐在地板上的墊子上或在椅子上以最基本的佛教冥想方式站立。他或她只是觀察想法、感覺或衝動,就像天空中的雲彩來來去去,一方面沒有拒絕它們,另一方面也沒有被捲入白日夢或躁動中。佛陀在他的大火說中說:“你的房子著火了,與三火一起燃燒;裡面沒有人住。” 人體是他所指的房子,燃燒它的三火是(1)慾望/口渴,(2)憤怒,和(3)妄想。

它們是被稱為“火”的多種能量形式,因為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們會橫衝直撞地穿過我們並傷害我們和他人!“諸佛皆教,不作惡,發善,淨心。” 儘管佛教徒非常重視慈愛、人文主義、耐心和布施等價值觀,但智慧和慈悲可能是最重要的。不傷害所有生物的願望,包括動物、植物和一般環境。佛教自始至終都強調自力更生,佛陀本人也告誡他的弟子不要在沒有親身體驗的情況下相信它。

佛教徒也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實踐佛教價值觀。所有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積極地轉變一個人的心和慾望,放下一個人,達到與佛陀一樣的覺醒。